落地5年,“双积分”政策对汽车业有哪些贡献?

来源:中国汽车报 2022-07-15 15:39:07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编前:2017年发布并于2018年正式实施至今的“双积分”政策,助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快速增长,也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实施5年来,“双积分”政策对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贡献毋庸置疑。在这个特殊节点,《中国汽车报》推出“‘双积分’这些年”系列专题文章,详述“双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关键节点以及重大影响。

  按照往年惯例,7月是公布年度“双积分”成绩的时间,2021年乘用车行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WLTC工况)为5.10升/100公里,等效转化后同比下降超过15%,超额完成年度5.98升/100公里目标。

  “双积分”政策一手抓油耗,一手抓新能源汽车积分。2021年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524万分,同比增长144%;交易金额109.4亿元,同比增长322%;2021年的交易总额占历史总额的77%。

  这是一个亮眼的成绩。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冬昶在谈起今年的积分情况时,不禁感慨“双积分”政策诞生的艰难和艰辛。

  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爆发式增长,传统汽车油耗下降,这一切早在5年前“双积分”政策实施时就已埋下伏笔。

  产业繁荣背后藏危机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汽车消费市场。10多年来,中国汽车产销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始终把荣誉攥在手里,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骄傲。然而,我国汽车产业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汽车产业在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取得长足发展。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此后,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7%,并且每年仍然在增长。60%依存度是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我国能源安全潜藏着危机。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对汽车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很多消费者在升级换购时追求尺寸大的车辆,尺寸大意味着油耗高,汽车尾气排放问题也比小型车严重。

  2016年12月,一场波及全国17个省区市的大雾霾把人们“整懵”了。据报道,河北石家庄的一些监测点,PM2.5指数竟一度突破1000,许多人惊呼从来没有遇到过。我国开展的大气污染源解析表明,雾霾与机动车尾气有密切联系,是造成大面积雾霾的元凶之一。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快汽车产业的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赵冬昶告诉记者,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既要大力发展,又要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经过专家学者多年充分讨论,我国确定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路线。但新能源汽车是新生事物,初期发展很艰难,需要大力扶持,“双积分”政策思路应运而生。

  据介绍,当时有些企业在传统燃油车上赚取高额利润,转型新能源汽车既要放弃现有的利润,还要额外投资研发与生产,这导致他们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积极生产新能源汽车,但由于初期消费者认识不足,销量较少,这会影响他们继续研发与生产的后劲。

  “‘双积分’政策把两者统筹起来,协调发展。” 赵冬昶说,这是我国汽车产业的一项创新举措。

  兼顾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发展“双积分”是创新之举

  “双积分”政策是通俗的说法,全称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2017年9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在随后的宣贯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绩很大,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辛国斌特别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相继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推动产业发展,各部门、各地方精心组织、密切配合,有效提升我国乘用车节能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国还没有一套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双积分”政策兼顾了传统汽车节能水平提升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既充分吸收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也充分考虑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可有效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

  赵冬昶告诉记者,欧盟采用碳排放政策来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美国加州使用ZEV法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他们都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采取的措施。但中国的情况较之有很大差别,“双积分”政策借鉴了欧美经验,是一项创新之举。

  汽柴油燃烧后,大部分以二氧化碳形式排出。然而,机动车尾气不止有二氧化碳,还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颗粒等,容易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李孟良告诉记者,机动车尾气治理容易出现翘翘板现象,提高发动机温度,可以降低烟尘颗粒,但氮氧化物含量会大幅度提升。“仅仅考虑碳排放很难全面治理机动车尾气,降低机动车油耗,尾气污染物含量也会随之下降。”他说。

  加州ZEV法是一项严格的法律,但这项法律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出发点,并没有考虑机动车尾气的问题,美国有些州没有实施ZEV法,生产传统汽车的企业只要避开加州地区将不受任何影响。

  “汽车产业链很长,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不能只顾环保不顾民生,也不能只顾民生忽视环境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赵冬昶说,双积分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打通了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阻隔,把两者统筹起来,共同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一升一降”助力产业升级

  “双积分”政策实施5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出现了“一升一降”的可喜现象,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燃油汽车平均油耗不断下降。

  记者注意到,2016年国内乘用车平均油耗为6.43升/百公里,2021年降为5.1升/百公里。2016年,纳入积分核算的新能源乘用车产量为33万辆,2021年增长到309万辆,较2016年增长8.4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突破50%。

  “双积分”政策极大地丰富了新能源乘用车品种类型。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仅有4款新能源乘用车产品,2021年公告目录内有效新能源乘用车共计1143款,消费者选择余地大幅拓展。在持续丰富产品类型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大幅增长,2021年占比接近80%。

  “双积分”政策也增强了中国品牌实力。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前10畅销车型,中国品牌占据6席。

  “双积分”政策还有力地促进了汽车技术进步。其中,2021年涡轮增压搭载率达到64%;缸内直喷搭载率达到69%。2016-2020年搭载自动变速器的车型占比稳步提升,2021年突破至90%。

  电动汽车的平均电耗也在持续下降,2021年平均电耗12.24千瓦时/百公里,相比2016年下降22%。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大幅提升,2021年平均为395公里,相比2016年提升了93%。

  更重要的是,2021年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比2012年提高了130%,价格下降了80%,进一步促进电动汽车摆脱补贴依赖,走向市场化。

  “‘双积分’政策对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下一步‘双积分’政策将根据形势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发展的作用。”赵冬昶总结说。(记者 万仁美)

责任编辑:实习生 罗婧源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